网站地图
当前位置:首页 - 走近渔村 - 民风民俗

民风民俗

    金山嘴渔村的生活习俗,包括婚礼、寿筵、丧葬、祭祀、禁忌、节庆、服饰、饮食等,基本上与附近农村相同,它虽属渔区,与当地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有些渔民本身就是农民出身,他们的配偶也大都来自农村,走亲访友、入乡随俗。久而久之,附近农村的生活习俗与渔村的习俗融合在一起,分不清哪是农村的,哪是渔村的。但渔村与农村在劳作上有着明显的不同,打渔与农耕,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。不论是私有制经济还是集体经济,渔民始终是集体劳作,他们在茫茫大海中捕鱼,同舟共济,集体观念特别强烈。农民在私有制经济情况下,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,就是在合作化以来,农活大都由个人操作,相比之下,集体意识比较单薄。渔民在出海起锚时唱的劳动号子是:“起锚啰——哎唷嗨唷。一条心呀,哎唷!用力拔呀,哎唷!早出海呀,哎唷!多捕鱼呀,哎嗨哎嗨唷!”农民在元宵节“着癞子”时唱的是:“着癞子啰,别人家田里出草,阿那(我们)田里出宝”、“别人家田里出砖爿瓦屑,阿那田里出金银宝贝!”一个强调的是整体,要团结,一个强调的是望自家好。因此,在生活习俗上又有明显不同。在阐述本章时,渔村与农村相同的习俗,在《山阳民风》中已有详细叙述,从略。重点则放在“不同”上。

崇拜妈祖

    金山嘴渔村把妈祖作为渔村的守护神,一年四季都要祭拜。他们不知道农历三月初三是妈祖的生日,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妈祖的忌日,这两天倒没有隆重的祭祀活动,而隆重的祭祀活动都安排在:一、除夕祭祀。除夕祭祀是一年较为隆重的一次,首先是出席率高。凡渔村里有人出海的家庭,一家不漏,不管鱼捕得多不多,不论你是船板主还是入股股东,也不管你是老大还是船员都要参加。其次是供品丰盛,不仅有全鸡全鸭,还有猪头三牲,不仅有水果糕点,还有龙虾全鱼。特别讲究的是那只鸡,不能是光鸡,它的尾巴上必须留几根鸡毛,是什么寓意,谁也说不清楚,只说是祖上留下的规矩。二、正月初五祭。正月初五,是请财神的日子,金山嘴渔村把妈祖也当做财神。初五吃过早饭后,全体渔民先到船上,在船头上焚点香烛,祭祀海神,行跪拜礼。然后再去妈祖庙烧香磕头,燃放爆竹,拜祭妈祖保佑出海平安,渔业丰收。三、汛前祭祀。在春汛捉大鱼,秋汛捕海蜇前,凡出海的所有船只上的人员,由船老大带领,各船依次在妈祖金身前,焚香祭拜。凡已祭拜过的船只可以出海,未祭拜的一定要祭拜后才能出海。四、丰收祭。每年春汛捉大鱼结束后,都要在娘娘庙前的广场上搭台演戏三天,以感谢妈祖庇护有功。如是大丰收年,则举行妈祖出巡仪式,像皇帝出巡一样,摆全副銮驾。先从娘娘庙出发至海塘,巡视至张家厍或荒墩。凡妈祖金身停留之处,都要举行隆重的迎送仪式。如果巡游三天,第一天在荒墩吃中饭,下午至张家厍,在张家厍住夜;第二天中午巡游至金山嘴,下午去戚家墩;第三天中午再至金山嘴,到晚上回到妈祖庙。凡妈祖住夜的地方,都要砌茶炉子搭厂,祭祀之后请草台班演戏或阳台小唱,还要专门搭建妈祖休息的行宫,彻夜灯火通明,不能中断,还要有专人值更,妈祖金身前后左右,都要有宫女侍候,与皇帝出巡完全一样。

    除了这四次隆重的祭拜仪式外,平日里,妈祖庙的香火也十分旺盛,香客除了本地的外,还有松江、平湖、奉贤等地的百姓,上海开埠后,也有许多人到金山嘴来祭拜妈祖。直至抗日战争期间,日本鬼子的飞机狂轰烂炸,把好端端的一座妈祖庙炸毁了。但奇特的是,唯有妈祖神像栖身之处,完好无损,妈祖神像连汗毛都没有碰坏一根。据说轰炸妈祖庙的那架飞机,在返航途中,突然操作失灵,坠毁在杭州湾中。金山嘴的妈祖庙,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妈祖庙,南汇、青浦及上海的妈祖庙,都是从金山嘴分灵过去的。

渔村禁忌

    在金山嘴渔村里,有许多禁忌,也有许多不忌,这是祖先留下的传统。入乡随俗,凡进入渔村的人,如无特殊情况,一般都要遵守。

    吃饭时的禁忌。吃饭不叫吃饭,叫享饭,喊吃饭叫开饭。筷子叫篙子,盛饭叫兜饭,因“盛”字与“沉”字同音,不吉利。吃鱼时把鱼翻个身,叫掉头,这“翻”字也不吉利。不能用筷子敲碗。在其他地方,亲朋好友在一起吃饭时,主人先吃好饭,把筷子搁在碗上,寓意尊重对方,仍在陪客人吃饭,而客人也起身把筷子拿下来放到台子上,意思是说不用客气,这时主人方可离开饭桌。但在渔村,不能把筷子搁在碗上,而是把筷子整齐地靠在饭碗边,因“搁”字有渔船搁浅的意思,不吉利。把筷子放在碗边,则是渔船停靠在码头边。

    渔船上的禁忌。抛锚停泊的船,一般船头都对着码头,如船尾对着码头,则是无主船。本地船都有固定停泊位置,用不到抛锚,因此,凡把铁锚搁在船头上的船,不用问,是本地船,为起锚方便,船头向外,船尾对着码头,在船尾上船。在渔港码头,不能把船横靠在码头边,横靠码头的船如遇较大风浪,船体就会撞击码头,船与码头都不安全,再则,你横靠在码头上,势必多占许多停船位置,影响他人停船。如果别的船停在横靠船的外档,那末上船下船都要从横靠船上走过,成了众人脚踩的船,这是很不吉利的,所以不论哪个渔港,都没有横靠码头的船。有些船为了卸货方便,把船横靠在码头,卸完货后立刻调正停靠位置,把船头对准码头。渔民在上船时,不能横跨利字头(船头),一般都是把跳板一头搁在岸上,一头搁在船头,踏着跳板上船,在船头不能停留,直接走向船的中央。在渔船上的用语,都要避开不吉利的字。桅杆称樯子,避开“危”字,“樯”与“祥”同音,讨个吉利。绳索叫缆,避开“沉”字,同样吃饭叫享饭,盛饭叫兜饭。避开东与西两个字,西面称高面,东面称低面,南北则不忌。在喝茶或喝酒时,斟多了溢出来,山阳话是陪出来了,而渔船上则说涨潮了,避过“赔”字,水喝光了想添水,说潮水落干了,把用过的水倒掉,称泼水,避免倒霉的“倒”字。在渔船上不称左右,称橹前橹后。橹装在船尾的中间横档上,橹前是右,橹后是左。也不称前面后面,称樯前樯后,因主樯在船的中部,樯前樯后更容易确定在什么位置。在渔船上,没有卫生间,也没有马桶,大小便有严格的规定,在樯前不能大小便,更不容许在利字头上方便。小便应在樯后,橹前橹后均可以。大便则在船尾的橹前橹后。渔船上水舱不大,装的淡水不多,只能供烧饭烧菜及食用。因此,近洋作业时不容许在船上用淡水汰浴。实现机帆化后,水舱有所扩大,但仍坚持节约用水的原则,刷牙、洗脸可用淡水,洗澡只能用毛巾擦洗,不能淋浴,洗衣也只能用洗脸水冲洗。所以,在一般情况下,天气暖和时,渔民习惯赤膊,有时裤子被打湿了,索性脱下来挂在船上,让太阳晒干,让风吹干,没有替换的裤子怎么办?光屁股,反正船上全是男人,你光屁股,我光屁股,习以为常,也就不足为怪了。

渔村不忌

    因为渔村有许多禁忌,也有三个不忌。首先是男人光屁股不忌。渔船收港靠码头卸渔货时,正式涨潮阶段,浪比较大,卸货时衣服穿得再好,也会被浪花打湿,于是有人为了方便,就光屁股上阵。码头上有许多候排的人,有男有女,有老有小,但谁也不会责怪,哪怕是丈母娘接女婿,小姨子接姐夫,也不禁忌。有些远道而来的看海人,也看见只当不看见。渔民卸完货上岸后,还要挑鱼上渔行,有些人把湿裤子穿了,有些人怕麻烦,把裤子往腰里一束,把前面挡住了,就挑着鱼上街,也不会引起别人的责怪,直到回到家里,把身体用清水清洗后,才穿上衣服。这奇特的习俗,不仅没吓怕来看海的人,每当大鱼汛,来看海的人反而更多,其中不少是一些年轻妇女,是来看海,还是来看人,只有她们心中有数。

    新中国成立以前,渔民的生活条件较差,住房更是紧张,有些一家三代都住在一起,子女大了要成家立业,女儿出嫁,儿子娶媳妇,没有新房怎么办?只能因陋就简,把原有房子隔隔开。有户一家三代都健在,只有二间房子,一间作客厅和灶间,另一间作住房,孙子要结婚了,就把房子用芦巴隔隔开。最前面的一间作新房,中间一间儿子媳妇,最后面一间老人住。当时,还没有提倡晚婚,十八九岁就结婚了,因此,孙子孙媳二十岁不到,父母亲也只有三十七八岁,而最老的爷爷奶奶也只有50多岁,用时下流行的话说,都还在“酷”的年龄。三对夫妻住在一个房里,在床上翻个身都能听到,夫妻生活怎么办?在这最困难阶段,只能采取装聋作哑,听见了当不听见,看见了当不看见。起先,小夫妻还有些怕丑,不敢“明目张胆”,但压抑只能一时,终有井喷的时候,久而久之,也就习惯了,你干你的,我干我的,无所顾忌。如果新媳妇胆子小,不敢与丈夫同房,太婆、婆妈都要在私下里开导她。因此,在这特殊年代里,一家人房事不忌。

    渔村里渔民住房不仅紧张,而且低矮,一到夏天,热得像住在蒸笼里,当时又没有自来水淋浴,于是就成群结队到海里冲凉。但海水里有咸汁,需要用淡水冲洗,他们就在运石河里冲洗。年轻姑娘怕丑,不敢把上衣脱下来在水中洗,而那些已结了婚,有了孩子的中年妇女则没有那么害羞。她们索性把衣服脱光了在水中清洗,哪怕有男性在场也不顾及,上岸时就光着上身回家。有时嫌房中热,在场地上搁块门板,铺上席子,就睡在场地上。当时民风淳朴,大家也习以为常,但在白天,哪怕是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,衣服也穿得整整齐齐,只有到了晚上,才彻底解放,男人能赤膊,女人为啥不能?所以,过去的渔村,女人赤膊不忌。

    随着时代的进步,渔民的生活条件得到彻底的改善,家家都造起了新楼房,卫生间、空调一应俱全,渔村人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,三代同住一房、到河浜里洗澡、晚上睡在场地上的现象再也不会出现了。渔村人随着时代的步伐文明程度越来越高,但穿着泳衣泳裤一起去海水中冲凉已成了现代的时尚,同时也给金山嘴渔村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
渔村婚俗

    金山嘴渔村的婚俗,其说亲、相亲、定亲、迎亲等诸方面基本与山阳地区婚俗相同,在《山阳民风》中已作详细叙述,这里不再细说。但新中国成立后,三个阶段择偶标准的变异,与考新媳妇等与众不同。

三个阶段的择偶标准:

    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为第一阶段。渔村解放了,打倒了渔霸,消灭了海匪,渔民成了渔村的主人,翻身感特别强烈。俗话说,饮水思源,渔村的解放,靠的是毛主席、共产党,最直接的是解放军,是解放军赶走了国民党部队,镇压了渔霸反革命。而金山嘴渔村里驻住着陆、海、空三军,这些部队官兵也大多是苦大仇深的工农子弟,他们为了全中国的解放,没顾得上自己的婚姻,大多数还是光棍一条。现在已安定下来,领导上非常关心他们的婚姻问题,并动员鼓励地方上的未婚姑娘与部队基层官兵联姻。因此,一批有文化、有胆识,相对长得漂亮的渔村姑娘把自己的目光瞄准了部队,先后有20多位姑娘与部队官兵谈起恋爱。当然,其中阻力也不小。一是自古以来婚姻都是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,而现在竟自己谈起恋爱来,冲击了封建思想,自然会引起守旧势力的反对。二是有些父母怕与当兵的结了婚,部队调防,女儿也会随军,这样天南地北地,连见上一面都有困难,有些舍不得。三是渔村的一些男青年,见自己的心仪对象与部队官兵谈起了恋爱,自知条件不及对方,竞争肯定会失败,于是有些醋意。再加上当时部队的排长、连长、营长等年龄都偏高,故有“只情愿嫁七八十岁搿皮包,不情愿嫁十七八岁捏犁梢”、“当兵响叮当,姑娘不嫁打渔郎”的顺口溜来讽刺这些姑娘。但10多位姑娘顶住这种风言风语,最终与解放军联姻。

在渔村姑娘热衷与部队联姻的同时,渔村的小伙子择偶标准也起了变化。第一要看对方父母的成分,凡属于地主、富农,或反革命分子的一律免谈,好像找对象找的不是姑娘,而是姑娘的父母亲。第二,要看对方思想是否进步,有没有受到村里或乡里的表彰,好像是在选拔干部。第三,看对方有没有文化,有文化的优先考虑,如果两个同样是没文化、不识字的,看对方是否是民校(夜校、扫盲班)学员,如果一个是,一个不是,则优先考虑是在学文化的。实际上,当时的择偶标准是政治第一,当然,每个人身上都会被各个历史时期留下时代的烙印,无可指责,但过分强调了,婚姻就有些变味。

   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后期。当时,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,使渔村的择偶标准又起了变化。当时,农村自然灾害严重,后来又种植了双季稻,农民一年忙到头,但收入并不高。渔村姑娘不愿嫁到农村去受苦,在渔村找对象又相对困难,嫁给城镇居民,城镇居民都是拿工资的,看不起渔村姑娘,怎么办?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帮了渔村姑娘的大忙。因为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,使城镇青年失去了原有的优越感,他们和农民一样,拿工分吃饭,如果找农村姑娘,就会长期扎根在农村,嘴上不说,心里不愿意。这时,渔村的姑娘就成了香馍馍。因为渔村的户口虽不是居民户,而是农缺户,是非农业户口,如果找了渔村姑娘为妻,生下的孩子可在女方落户,也就解决了后代不是农业户口的问题。于是,城镇男青年找渔村姑娘为妻,成了当时的时尚,而渔村姑娘为配上镇上人而感到自豪。据不完全统计,这样的配偶也有几十户。

    在渔村姑娘与上山下乡男知青联姻的同时,渔村小伙子也成了上山下乡女知青的择偶对象。当然,女知青选偶条件比男知青要优越的多,但总有一部分纱对布不对,成了大龄青年。当时,特别是七十年代中后期,渔村形势明显好转,收入逐步接近镇上的居民户,因此,也有许多女知青嫁给了渔村,成了渔村的媳妇。

   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后期。在这个历史阶段,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,渔业生产大丰收,1985年,金山嘴渔村年劳均分配超过一万元,家家都是万元户,是金山区的首富。经济地位的提高,择偶标准也水涨船高,不论城镇居民,还是农村户籍,姑娘争着要嫁到渔村来。这时候,渔村男青年走起路来都是挺胸典肚,旁若无人,选偶标准却只有一个,那就是要绝对漂亮。因当时只要有钱,就什么都能买到,户籍制度也日渐淡薄,所以,渔村里顷刻美女云集,凡进来的媳妇,个个如花似玉。就是有些残疾的男青年,只要选美标准稍许放低一点,就会有很多姑娘上门提亲,出现了争着嫁给打渔郎的热闹场面。

    在渔村美女云集的同时,渔村姑娘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,择偶标准也有了新的变化,归纳起来为三嫁三不嫁。这三不嫁是老实头不嫁、不是大学生不嫁、没钱的不嫁。也就说,只会埋头苦干、不懂开拓进取、文化水平不高、家中收入低的人不嫁。三嫁是,思想开放者嫁、高学历者嫁、首先富起来的人嫁。也就是说要嫁给有改革开放思想、文化水平高、袋袋已装满钱的那些人。如果有些人年龄偏高,或者离过婚的人,凡符合以上条件的,都可以考虑。这并非渔村姑娘眼界高,而是市场经济的现实告诉她们,虽然金钱不是万能的,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。因此,渔村的女婿很多是小老板,高学历和公务员,轿车开进开出,煞是体面光彩。

关于我们 | 网站帮助 | 版权声明 | 沪ICP备12025777号版权所有:金山嘴渔村  访问量: